环境科学与工程(0830)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24版)

2024-03-15

一、学科概况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于 2017 年获批,于 2019 年开始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是集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与社会科学融合而发展起来的综合性交叉学科。现有辽宁省水处理与资源 化专业技术创新中心、辽宁省电化学环保装备专业技术创新中心、沈阳市水环境功能材料重点实验 室、辽宁省先进环保装备及新材料协同创新中心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等 8 个省市级科研平台;拥有沈 阳环境科学研究院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环保与新能源产业学院、蓝金创客·环保与新能源 产业教育实践基地等 6 个省级人才培养与孵化平台;2 个省级创新创业团队;1 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 中心;2 个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拥有一支学历层次较高,职称、年龄结构合理,教学、科研能力较强的师 资队伍,现有 30 名专任教师中,正高级职称人员9 人,副高级职称 15 人,中级职称 6 人,博士研 究生导师 8 人,硕士研究生导师 20 人;校外客座教授 8 名。近五年引进具有工程应用和交叉学科背 景的高层次人才 8 人,培育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 1 个,辽宁省“兴辽英才计 划 ”青年拔尖人才 2 人,沈阳市高层次人才 25 人。该学科教师平均年龄 42 岁,具有在国外访学和 从事博士后研究经历的教师 7 人。近五年来本学科教师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 50 余项;承接企业课题 80 余项,发表 SCI 、EI 收录论文 140 余篇;获得省部科技进步奖 4 项,获得发 明专利 20 余项;出版专著和教材 12 部。

本学科立足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基础和应用研究,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 求,充分发挥技术人才优势,加强与地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产学研合作,推动科研实力提升和科 技成果转化。本学科建设注重多学科融合交叉, 以环境科学与工程为基础,交叉融合资源与环境、 化学工程、材料与化工、机械工程、人工智能及控制工程等学科,凝练聚焦形成了环保设备工程、 环境污染防治、环境功能材料理论基础及应用、生态环境健康四个学科方向,构建了特色支撑的学 科发展模式,向国内输送大批应用型人才。环境工程本科专业作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和辽宁 省高等学校本科一流示范专业,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培养目标

面向国家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针对环境学科与工程领域的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 教学、科研、工程技术开发和管理人才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本学科培养的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一)热爱祖国,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学术素养和学术道德, 身心健康。

(二)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涉及的理论基础、研 究方法、实验操作技能和计算机技术,深入掌握本学科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向。

(三)具备基本的学术素养和学术道德,具备严谨的学风和良好的学术规范,具有独立从事科 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献身科技、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感。

(四)对新兴事物有浓厚兴趣,具有较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创新意 识,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

(五)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阅读本学科相关领域的外文文献,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流 能力。

三、研究方向

本学科设有:环保设备工程、环境污染防治、环境功能材料理论基础及应用、生态环境健康四 个学科培养方向。

(一)环保设备工程。

主要研究领域:面向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煤化工、 电池制造和垃圾渗滤液等行业或领域,研 究用于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及资源化设备的工作原理、结构组成、设计制造。

研究特色及优势:以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为基础,交叉融合化学工程、材料与化工、机械工程、 人工智能及控制工程等学科,创新角度研究新型环保设备,解决传统环保设备高耗低效和智能化低 下的问题。该方向在基于电化学氧化、 电化学还原、 电容去离子等技术的废水物理化学处理设备; 基于新型微生物处理技术的废水处理设备;基于低温等离子体的 VOCs 处理设备;基于人工智能的 智能环保设备控制系统和环保设备振动噪声控制技术等方面具有研究优势。

(二)环境污染防治。

主要研究领域:面向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煤化工、 电池制造和垃圾渗滤液等行业或领域,围 绕污染产生、预防控制与资源化的全过程控制:开展包括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及土壤 修复等原理及技术研究;开展针对新污染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及其他特征污染物相关的环境污 染化学、环境健康和环境转化研究。

研究特色及优势:面向区域行业发展和环境污染问题开展环境污染防治研究,在非靶向新污染 筛查技术、高效电催化污染物降解途径、污染物膜分离理论基础、多环芳烃化学污染物微生物控制 与修复、新污染物的环境毒理化学、低碳微生物污水处理技术、微生物土壤修复技术等方面具有研 究优势。

(三)环境功能材料理论基础及应用。

主要研究领域:针对环境污染及污染物的特性,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污染、噪声污染, 开展改性淀粉吸附材料、吸声材料、磁性吸附材料及脱盐材料的研究。

研究特色与优势:交叉融合化学、化学工程、材料科学等学科的优势,针对性开展环境功能材 料的功能性设计和功能调控原理研究,在高性能微-纳孔材料孔结构设计、纳米分离膜技术及传质机 理、面向可再生能源领域硅基、碳基纳米材料热电性能、靶向设计新型污染控制环境功能材料、固 废转化环境功能材料、吸声超材料等方面具有研究优势。

(四)生态环境健康。

主要研究领域:通过发展环境健康的理论与方法,识别真实环境中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健康的 危险因素、定量评估其人群暴露和健康影响。主要包括环境暴露学、环境流行病学、环境与生态毒 理学等研究方向。

研究特色与优势:交叉融合环境化学、分析化学、环境与生态毒理学、环境流行病学等学科优 势,针对环境与人体内的新污染物,开发新型靶向与非靶向筛查技术, 以开展精准定性识别与定量 评估。开展环境中新污染物的源汇解析、迁移途径等环境行为研究;环境中新污染物的生物富集机 制及其对人体的健康风险研究;环境中新污染物的人体暴露及其健康效应研究;新型污染物生物毒 性及生态风险效应相关研究;面向典型新污染物的人群暴露,深入研究其健康风险与健康效应。在 聚焦污染物的环境效应、研究环境变化的生态安全与人群健康效应,实现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式 上具有研究优势。

四、培养方式

(一)采用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拓宽基础、加深专业、掌握学科前沿的前提 下,培养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开展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二)在指导上采取以指导教师负责和课题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 一责任人。导师应根据本方案的要求并结合研究生的特点,认真制定培养计划,检查并督促研究生 的课程学习,统筹安排研究生科研与实践活动,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培养研究生 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研究生创新潜力。

(三)导师应以高度的责任心,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投入“三全”育人全过程。要教育研究 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理想信念,引导研究生自觉遵守科研诚信与学术道德,帮助研究生做好职 业生涯规划并积极提供就业帮助,切实履行研究生日常管理责任。

五、学制及学分

(一)学制规定。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学制为 3 年,最长学习年限为 4 年(含休学)。

(二)学分要求。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至少应取得 27 学分,其中必修课 15 学分,选修课 12 学 分。

六、课程设置

课程类

课程

类型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

学期

开课单位

备注

必修课

公共基础课

研究生基础英语

36

2

1

外国语学院

可申请 免修

国际学术交流英语

18

1

2

外国语学院


国际工程语言应用

18

1

2

外国语学院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与实践

36

2

1

马克思主义学院




自然辩证法概论

18

1

1

马克思主义学院


应用随机过程

32

2

2

理学院


数值分析

32

2

1

理学院


研究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

16

1

1

研究生院


学科 基础课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术前沿讲座

16

1

1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

32

2

1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选修课

方向 选修课

环保设备设计原理与方法

32

2

2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支撑方 向 1

污染控制过程智能建模与优化

32

2

2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环境分离工程与设备

32

2

2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生态环境大数据技术

32

2

2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环境电化学原理与技术

32

2

2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理论与技术

32

2

2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支撑方 向 2

难降解有机物特性与控制技术

32

2

2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高等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32

2

2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与资源化

32

2

2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现代环境分析技术

32

2

2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环境催化

32

2

2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支撑方 向 3

环境功能材料

32

2

2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环境材料表征与分析

32

2

2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现代膜分离技术原理与应用

32

2

2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高等环境化学

32

2

2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支撑方 向 4

现代环境生物技术

32

2

2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环境毒理与健康风险

32

2

2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碳中和与节能环保

32

2

2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科技文献阅读与科技论文写作

16

1

1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交叉前

沿类课

环境金融

32

2

2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环境规划与管理

32

2

2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知识产权管理与技术转移

32

2

2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补本

科课

水污染控制工程

32

0

1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环境监测

32

0

1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32

0

1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公共 选修课

详见公共选修课表

16

1

1



必修

学术

活动

应参加不少于4 次本学科或相关学科公开学术报告会或学术讲座等学术活动并写出 800 字以上的心得,不计学分。

七、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应从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特点 出发,根据国家发展需求,结合个人知识背景和研究兴趣,选择在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有学术价值, 对科技进步、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有应用前景的主题开展研究工作。能聚焦研究领域

的科学问题或工程技术问题,对其作用机理、行为、规律和效应等有独到的认识,建立较完善的理 论模型。能提出具有创新性,或部分创新性,或有新意的解决方案或方法。能搭建相应的实验装置, 完成相关实验验证。

硕士研究生申请学位必须达到取得学籍当年《环境科学与工程(0830)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 究生申请学位关于学术成果的认定》的有关要求。

学位论文选题、开题、撰写、中期、评审、答辩以及授位标准等具体要求,按照《沈阳工业大 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管理规定》执行。

上一条:申请学位关于学术成果的认定(2024版) 下一条:化学工程与技术(0817)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24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