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科概况
化学工程与技术是一门揭示物质转化过程中物质的组成、聚集状态和功能变化的科学规律和工 程原理的工程科学,为化学工业及相关产业的技术创新、装备设计和过程优化控制提供工程科学理 论和方法。新工科背景下,化学工程和技术学科与人工智能、纳米技术等前沿学科交叉,推进过程 工业的绿色、高效、安全和产品高值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服务能源、资源、环境、农业等领域 和生物医药、新材料和芯片等战略新兴产业。
本学科 2006 年获化学工艺和应用化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 年获得化学工程与技术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 3 个辽宁省重点科研平台,1 个省级创新创业团队,2 个省级教学团 队,4 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 个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现有专任教师 76 人,其中教授 26 人,副教授 30 人,拥有博士生导师 13 人,硕士生导师 44 人,其中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 1 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 人,有辽宁省攀登学者、省教学名师、省特聘教授、省学科带头人、 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省优秀科技人才、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等高层次人才 20 余人。
本学科注重应用基础研究并发挥科研成果快速转化的优势,面向化工、石油、新能源行业与社 会需求,立足辽宁、服务全国,致力于化工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的研究、开发、设计、 制造和优化;在保持先进高分子材料开发、化工过程强化、精细化学品合成科研特色的同时,努力 在新能源材料、环境功能材料的制备和应用、氢能源化工领域拓宽研究方向。本学科将继续面向国 家建设和科学发展需要,拓展学科方向内涵,深化交叉学科研究,不断提高科研水平,推动研究生 培养基地建设,为化工相关领域培养学术创新型人才。
二、培养目标
面向国家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针对化学工程与技术领域的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 教学、科研、工程技术开发和管理人才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术创新型人才。 本学科点培养的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一)热爱祖国,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学术素养和学术道德, 身心健康。
(二)具有坚实的以化工热力学、传递过程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分离工程、过程系统工程等 基础理论为基本知识体系,了解本学科相关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方向;
(三)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掌握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涉及 的现代实验技能、研究方法和计算机技术;
(四)较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学科相关领域的外文文献,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流 能力。
三、研究方向
(一)化工过程强化理论与技术
围绕化学工业中的典型反应与分离过程中的科学原理和共性规律, 以物质高效使用、能量集约 利用、低碳清洁工程化为目标, 以工艺与装备协同创新为突破,开展过程强化的理论和技术研究。 主要基于化工过程的工艺、设备及其相互作用的理论和技术,探究化学反应、传质分离、能量传递 及其耦合强化过程的共性规律,在化工过程设计、强化装备研制、材料合成、膜分离技术等特色方 向开发新工艺、新装备、新产品和新应用。
(二)绿色化工与工程化
本方向面向绿色化工过程, 以源头减量、过程防控、末端减排、全流程资源循环为理念,开展 化工全过程的污染防控、资源循环、绿色工艺研究,重点开展典型化工生产全过程的能源效率与清 洁生产工程化研究。在多孔催化材料、光电催化材料及新型催化工艺、离子液体催化剂、 电化学催 化技术、石油加工助剂微量化、环氧乙烷精细化学品等特色方向形成多项创新成果。
(三)功能材料设计开发与应用
本方向针对功能材料创制及应用,利用化学工程的理论与方法指导铁电、介电、磁、吸波等功 能材料的模拟、设计、制备与加工过程,揭示制备中的结构控制规律,构建面向应用过程的材料设 计方法,开展分子设计、构效关系、合成工艺等方面研究。在柔性过渡金属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的控 制组装和制备及应用、聚酯/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原位聚合工艺及抗菌性能、高效率有机光电功能材料 结构设计及应用等方面形成特色。
(四)新能源存储转化理论与技术
本方向面向新能源开发利用领域,聚焦新能源存储转化与物质资源化过程,开展能源转化反应 机理与过程优化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高效储氢技术、清洁能源智能管控及节能减碳技术、锂离子 电池正负极材料、固体电解质的设计及物性研究、高比能电池关键材料研制及退役电池再利用、生 物质炭储能等。
四、培养方式
(一)采用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拓宽基础、加深专业、掌握学科前沿的前提 下,培养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开展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二)在指导上采取以指导教师负责和课题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 一责任人。导师应根据本方案的要求并结合研究生的特点,认真制定培养计划,检查并督促研究生 的课程学习,统筹安排研究生科研与实践活动,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培养研究生 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研究生创新潜力。
(三)导师应以高度的责任心,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要教育研究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 理想信念,引导研究生自觉遵守科研诚信与学术道德,帮助研究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并积极提供就 业帮助,切实履行研究生日常管理责任。
五、学制及学分
学术学位硕士生研究生学制为 3 年,最长学习年限为 4 年(含休学)。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至少应取得 27 学分,其中必修课最低 15 学分,选修课 12 学分。
六、课程设置
课程 类别 | 课程 类型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 学期 | 开课单位 | 备注 |
必修课 | 公共基础课 | 研究生基础英语 | 36 | 2 | 1 | 外国语学院 | 可申请 免修 |
国际学术交流英语 | 18 | 1 | 2 | 外国语学院 |
|
国际工程语言应用 | 18 | 1 | 2 | 外国语学院 |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与实践 | 36 | 2 | 1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8 | 1 | 1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应用随机过程 | 32 | 2 | 2 | 理学院 |
|
数值分析 | 32 | 2 | 1 | 理学院 |
|
研究生职业发展与就业 创业 | 16 | 1 | 1 | 研究生院 |
|
学科 基础 课 | 化工技术前沿讲座 | 16 | 1 | 1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 院 石油化工学院 |
|
高等有机化学 | 32 | 2 | 1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 院 石油化工学院 |
|
选修课 | 方向 选修 课 | 高等化学反应工程 | 32 | 2 | 2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 院 石油化工学院 | 选修 5 门以上 课程 |
高等化工热力学 | 32 | 2 | 2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 院 石油化工学院 |
分离科学与工程 | 32 | 2 | 2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 院 石油化工学院 |
高等物理化学 | 32 | 2 | 1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 院 石油化工学院 |
课程 类别 | 课程 类型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 学期 | 开课单位 | 备注 |
|
| 高聚物结构与性能 | 32 | 2 | 2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 院 石油化工学院 |
|
高分子助剂 | 32 | 2 | 2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 院 石油化工学院 |
化学化工计算与模拟 | 32 | 2 | 2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 院 石油化工学院 |
精细有机合成及进展 | 32 | 2 | 2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 院 石油化工学院 |
化工事故致因与安全管 理 | 32 | 2 | 2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 院 石油化工学院 |
现代分析检测技术 | 32 | 2 | 2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 院 石油化工学院 |
传递过程原理 | 32 | 2 | 2 | 石油化工学院 |
膜科学与分离工程 | 32 | 2 | 2 | 石油化工学院 |
实验数据处理与英文科 技写作 | 16 | 1 | 1 | 石油化工学院 |
电催化与电化学工程 | 32 | 2 | 2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 院 |
锂离子电池原理与应用 | 32 | 2 | 2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 院 |
材料表面改性及功能化 | 32 | 2 | 2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 院 |
科技文献阅读与科技论 文写作 | 16 | 1 | 1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 院 |
新能源材料与技术 | 32 | 2 | 2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 院 |
功能材料化学 | 32 | 2 | 2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 院 |
化工二次资源综合利用 | 32 | 2 | 2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 院 |
工业生态与环境管理 | 32 | 2 | 2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 院 |
补本 科课 | 化工原理 | 32 | 0 | 1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 院 | 选 2 门 |
课程 类别 | 课程 类型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 学期 | 开课单位 | 备注 |
|
|
|
|
|
| 石油化工学院 |
|
无机化学 | 32 | 0 | 1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 院 石油化工学院 |
物理化学 | 32 | 0 | 1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 院 石油化工学院 |
有机化学 | 32 | 0 | 1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 院 石油化工学院 |
公共 选修 课 | 详见公共选修课表 | 16 | 1 | 1 |
|
|
必修 | 学术 活动 | 应参加不少于 4 次本学科或相关学科公开学术报告会或学术讲座等学术活动并 写出 800 字以上的心得,不计学分。 |
七、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是攻读硕士学位的关键环节,是硕士研究生是否达到培养 质量标准的综合体现。学位论文工作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研究生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从学科 特点出发,根据国家发展需求,结合个人知识背景和研究兴趣,选择具有学术价值,对科技进步、 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有应用前景的主题开展研究工作。能聚焦研究领域的科学问题或 工程技术问题,对其作用机理、行为、规律和效应等有独到的认识,建立较完善的理论模型。能提 出具有创新性,或部分创新性,或有新意的解决方案或方法。能设计、制作原理样机,开展工程应 用,或搭建相应的实验装置,完成相关实验验证。
硕士研究生申请学位必须达到取得学籍当年《化学工程与技术(0817)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 究生申请学位关于学术成果的认定》的有关要求。
学位论文选题、开题、撰写、中期、评审、答辩以及授位标准等具体要求,按照《沈阳工业大 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管理规定》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