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概况
化学工程领域是研究化学工业及相关工业过程中所进行的化学和物理过程规律以及应用技术的 工程领域,涵盖无机、有机、煤、石油、天然气、精细化工、能源化工等研究方向, 旨在为企业培 养化学工程领域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和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
沈阳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点自 2011 年起招收专业学位硕士,学位点拥有 3 个省级重点实 验室,11 个省级教学、科研平台和校企联盟,8 个校企合作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现有专兼职专业 硕士研究生导师 60 人,建立了包括入选辽宁省“院士后备人选培养工程 ”的优秀企业科研工作者的 30 余人的企业导师库,背景涉及化工、机械、材料、环境等多学科。
本专业以化工、能源、环境等领域关键新材料创新与产业化为突破口,依托 13 个国家、省级科 研平台,在高端专用化学品合成与应用,化工过程强化装置设计与制造,功能精细化学品与新能源 材料,化工三废治理及资源循环利用等特色方向开展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炼油助剂的制备与应用、 射流热质强化装置等研究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科研成果在炼油专用助剂研发,储能储氢技术开发和 材料制备、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高效节能新技术,高压加氢装置等领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与社会 效益,先后在多个国家重点企业得到应用。
二、培养目标
面向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行业创新发展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适应化学工 程相关领域的实践创新型人才。本专业培养的研究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是:
(一)热爱祖国,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 恪守学术道德规范,身心健康。
(二)掌握化学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知识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化学工程行业领域的相关规 范,具有良好的工程素养。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和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技术手段,具有 独立担负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
(三)身体健康,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环境适应能力。富有合作精神,能够正确对待成功与 失败,具有良好人际沟通能力,树立负责任的工程理念,能够正确理解和处理个体与集体和社会的 关系,工程与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四)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联络、技术洽谈和国际交流能力。
三、研究方向
(一)化工过程强化与绿色技术。本方向针对化工过程中的物质转化和能量优化,开展可控制 备、工艺开发和工程化等化工过程进行强化与节能研究, 以及化工全过程研发绿色生产技术及智能 控制系统与设备。重点研究化工单元与过程的耦合和强化集成;流体传递及分离过程的强化新技术,
设计化工环保工艺和设备一体化集成装置,实现如水处理、膜分离等过程节能、降碳、减排。特别 是涉及到化工生产过程绿色化所需的膜分离工艺、加工助剂、强化装置等。
(二)化学产品工程与低碳工艺。本方向围绕高附加值产品、实现产品结构可控、定向、高效制 备,以满足市场需求和提高生产效率为目标,开展过程开发和放大的化工技术研究。围绕石化装备、 交通、冶金、能源发电、生物医学等领域所需高分子产品和精细化工产品,开展通用化工产品与专用 产品的合成与应用技术;针对二氧化碳的高效捕集和利用(CCUS),以实现二氧化碳转化为精细化学 品和功能性聚酯技术,使 CO2 资源得到高值化利用。CCUS 路线的过程开发及工艺流程低碳设计。
(三)能源存储与资源综合利用。本方向主要涉及新能源存储转化与物质资源化过程,开展能 源转化过程优化研究。在电能、氢能存储技术、清洁能源智能管控及节能减碳技术、化学电源关键 材料绿色低碳制备、退役电池资源化利用、生物质炭储能等方面形成特色。开展低成本、宽温域锂 电池及新型离子电池技术(如钠、钾、钙、锌离子等)的基础及规模化应用研究。废旧电池及其废 料清洁高效回收利用技术、合金废料中金属资源的循环利用、废弃的高分子、催化剂、生物质、矿 物质等资源的深度处理与回收循环再利用等研究。
四、培养方式
(一)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二)课程学习须按照培养方案严格执行,课程学习主要在学校集中学习,参与校企联合培养 的研究生,校企共建课程、案例课程以及职业素养课程可在联合培养单位完成。
(三)联合培养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校内导师是培养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主要负责制订研 究生培养计划,组织开题、中期考核和学位论文答辩,指导项目研究和学位论文等工作,同时对研 究生的思想品德、学术道德有引导、示范和监督责任。校外导师应具有高级职称,硕士研究生以上 学历,能够提供研究生在联合培养单位开展学位论文工作所需的实践研究条件,参与实践过程、项 目研究、学位论文的指导、答辩等环节的质量把关,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制定培养方案。
五、学制及学分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基本学制为 3 年,最长学习年限为 4 年(含休学)。
(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实行学分制,总学分 32 学分。其中必修课 13 学分,选修课 13 学分(含实践与案例课程 2 学分),实践环节 6 学分。
六、课程设置
课程 类别 | 课程 类型 | 课程名称 | 学 时 | 学 分 | 开课 学期 | 开课单位 | 备注 |
|
| 研究生基础英语 | 36 | 2 | 1 | 外国语学院 | 可申请 免修 |
课程 类别 | 课程 类型 | 课程名称 | 学 时 | 学 分 | 开课 学期 | 开课单位 | 备注 |
必 修 课 | 公 共 基 础 课 | 国际工程语言应用 | 18 | 1 | 2 | 外国语学院 |
|
国际学术交流英语 | 18 | 1 | 2 | 外国语学院 |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与实践 | 36 | 2 | 1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8 | 1 | 1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数值分析 | 32 | 2 | 1 | 理学院 |
|
工程伦理 | 16 | 1 | 1 | 马克思主义学院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石油化工学院 |
|
研究生职业发展与就 业创业 | 16 | 1 | 1 | 研究生院 |
|
专业 基础 课 | 高等物理化学 | 32 | 2 | 1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石油化工学院 |
|
选 修 课 | 方 向 选 修 课 | 化学工程实践问题案 例分析 | 32 | 2 | 2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石油化工学院 | 限选 1 门 |
化工安全生产与环境 保护案例分析 | 32 | 2 | 2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石油化工学院 |
化工生产工艺设计案 例分析 | 32 | 2 | 2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石油化工学院 |
高等化学反应工程 | 32 | 2 | 2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石油化工学院 | 限选至 少 5 门 |
化工技术前沿讲座 | 16 | 1 | 1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石油化工学院 |
高等化工仪器分析实 验 | 16 | 1 | 2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石油化工学院 |
高等有机化学 | 32 | 2 | 1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石油化工学院 |
高分子加工工艺 | 32 | 2 | 2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石油化工学院 |
课程 类别 | 课程 类型 | 课程名称 | 学 时 | 学 分 | 开课 学期 | 开课单位 | 备注 |
|
| 新能源材料与技术 | 32 | 2 | 2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石油化工学院 |
|
电化学在材料化工中 的应用 | 32 | 2 | 2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石油化工学院 |
化工环保智能设备技 术与应用 | 32 | 2 | 2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石油化工学院 |
材料与化工传输原理 | 32 | 2 | 2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石油化工学院 |
精细化学品合成与工 艺 | 32 | 2 | 2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石油化工学院 |
节能环保与减污降碳 | 32 | 2 | 2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石油化工学院 |
高等分离工程 | 32 | 2 | 2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石油化工学院 |
高等有机化工工艺学 | 32 | 2 | 2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石油化工学院 |
化工设计与能源利用 | 32 | 2 | 2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石油化工学院 |
先进化工计算方法及 应用 | 32 | 2 | 2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石油化工学院 |
化工过程环保与安全 控制 | 16 | 1 | 2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石油化工学院 |
高等化工热力学 | 32 | 2 | 2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石油化工学院 |
公共 选修 课 | 详见公共选修课表 | 16 | 1 | 1 |
|
|
补本 科课 | 化工原理 | 32 | 0 | 1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石油化工学院 |
|
有机化学 | 32 | 0 | 1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石油化工学院 |
|
必修 | 实践 环节 | 实践环节共 6 学分。包括撰写专业实践报告及完成《工程类专业研究生工程实 践》。 |
七、实践环节
(一)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是熟悉本行业工作流程和职业技术规范,获得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本领域硕士生完成课程学习后,要结合本人培养方向和学位论文选题,依托校企联合培养基地 或导师所承担企业工程科研项目,选择适当课题,开展专业实践。专业实践形式可多样化,可采用 集中实践和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具有 2 年及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全日制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 究生可以申请免修专业实践,不具有 2 年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 应不少于半年。具体要求见《沈阳工业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环节暂行管理规定》 。实践 环节可以专业实践类课程实验、企业实践、课题研发或案例研究等形式开展,实践内容可根据不同 的实践形式由学校导师或学校与企业导师协商决定。实践过程中应定期对学生实践效果进行指导、 评价和监督。专业实践结束后,提交一份由校企联合指导教师审定的专业实践总结报告,不少于 5000 字。实践总结报告要有一定的深度、独到的见解。实践成果应直接服务于实践单位的工程规划、工 程设计、技术研究、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和生产组织与管理。参加实践报告答辩,学院审核通过后 获得学分。
(二)在学校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完成《工程类专业研究生工程实践》后获得学分。
八、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专业学位论文重点考核独立解决专业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者具有明 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设计或研究课题,可以是技术攻关、技术改造 专题,可以是新工艺、新设备,基本科学论点、结论和建议能反映出作者对所研究的课题在理论分 析、研究方法、设计计算及研究结论等某一方面具有新的见解、改进和创新。
硕士研究生申请学位必须达到取得学籍当年《化学工程(085602)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申请学位关于学术或实践类成果的认定》的有关要求。
学位论文选题、开题、撰写、中期、评审、答辩以及授位标准等具体要求,按照《沈阳工业大 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管理规定》执行。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申请学位,除以专题研究论文 形式答辩,还应探索其他类型的实践成果的答辩,包括调研报告、方案设计等形式,具体参考全国 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工程类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学位论文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