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概况
化学工程领域是研究化学工业及其它过程工业中物质和能量转化的共性规律, 以及相 关工艺与装备设计、操作及其优化等关键技术。覆盖无机与有机化工、石油化工与天然气 化工、煤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化工、材料化工、生态化工、冶金化工、环境化工、轻化 工、新能源与新资源化工等行业。
本学位点自 2011起招收专业学位硕士。学位点拥有 3 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1 个省级 教学、科研平台和校企联盟,8 个校企合作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与沈阳科创、鞍山七彩 两个具有特色的大型化工企业合作建立了 2 个省级校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与沈阳化工 集团、大连恒力集团等化学工程领域相关的企业建立了研究生实训基地。拥有高压加氢装 置、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总值 4000 余万元的实验设备。现有专兼职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 59 人,具有留学背景 9 人;现有教授 23 人、副教授 33 人,其中博士生导师 12 人, 国务 院特殊津贴专家 3 人,省学科带头人 2 人,辽宁省教学名师 1 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 层次 4 人,辽宁省特聘教授、兴辽英才、沈阳市领军人才、拔尖人才等 10 余人。建立了包 括入选辽宁省“ 院士后备人选培养工程 ”的优秀企业科研工作者的 40 余人的企业导师库, 背景涉及化工、机械、材料、环境等多学科。
本学科以化工、能源、环境等领域关键新材料创新与产业化为突破口,依托 13 个国 家、省级科研平台,在高端专用化学品合成与应用,化工过程强化装置设计与制造,功能 精细化学品与新能源材料,化工三废治理及资源循环利用等特色方向开展科学研究与人才 培养,炼油助剂的制备与应用、射流热质强化装置等研究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科研成果在 炼油专用助剂研发,储能储氢技术开发和材料制备、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高效节能新技 术,高压加氢装置等领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先后在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 等国家重点企业得到应用。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 10 余项,省部级 及其它纵向项目近 40 项,获授权发明专利 50 余个,合作科研课题经费超 1500 余万元/年。 获省级技术发明、科技进步等科技奖项奖 10 余项,在国内外重要专业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300 余篇,被 SCI、EI 收录 200 余篇,出版专著教材 10 余部。
二、 培养目标
化学工程专业面向经济社会和行业创新发展需求,培养具备扎实知识基础、技术应用 和实践创新能力以及职业素养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本学科点培养 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是: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 会责任感、 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 心健康。
(二)掌握所从事化工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熟悉化工行业领 域的相关规范,在化工行业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担负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工程实施、 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三)掌握一门外国语。
三、培养方向
(一)新材料制备与绿色工艺
主要研究包括:高分子复合材料、新能源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的设计与绿色制备工艺。 涉及能源转化与存储材料,光电磁功能材料、防腐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等的设计、结构 调控及低能耗高效制备,以及化工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开发应用,特别是 新型高附加值化学品的精细化、功能化、专业化、器件化和绿色化方面的研发。 以化学工 程、材料工程、高分子化工和环境工程等领域的交叉研究为特色,主要围绕化工产品生产 中的高性能化技术和环境友好新工艺两条主线开展较为深入的研究。
(二)反应与分离工程
主要研究包括:化工过程中的物质转化和能量优化,以及其过程的化工设备的优化设 计。重点研究化工及化工与材料交叉领域过程中化工单元过程耦合和集成;流体输送和传 质强化新技术的开发;化工过程强化集成装置的设计与生产;微纳米材料在超重力条件下 的制备;新型膜材料的制备和膜分离组件的设计、 以及膜分离技术与反应、蒸馏、吸收等 过程的协同作用;微纳米气泡技术与臭氧氧化、紫外线辐照、催化氧化还原、油水乳化液、 生化耦合工艺的协调作用;设计化工环保工艺和设备一体化集成装置实现水污染治理、污 水深度处理、有毒有害难降解污染物去除、酸性气体回收等, 以及化工工艺过程的设计与 能量优化。
(三)碳循环与碳捕集利用技术
主要研究包括:二氧化碳的高效捕集和利用(CCUS),实现资源综合循环。重点研究 碳捕集的膜分离与吸收技术;二氧化碳转化为精细化学品和功能性聚酯技术;CCUS 路线的 过程开发及工艺流程设计。涉及到新型分离膜材料、吸附剂与吸收剂的设计、合成与改性, 材料构效关系规律研究,应用技术开发;CO2 加氢制备甲醇等碳转化过程的工艺路线开发与 优化,高活性催化剂制备,反应过程机制研究;基于 CO2 及生物质来源的新型功能性聚酯 开发,实现 CO2 资源高值化利用;探索废旧聚酯的降解及闭环循环利用技术。
(四)化工清洁生产过程
主要研究包括:建立以源头减量、过程防控、末端减排、资源循环为理念,开展化工 全过程的污染防控、资源循环、绿色工艺研究。研发开展面向化工全过程的绿色合成技术 工艺及智能控制系统与设备;研发新型催化材料和光催化技术,实现资源产品的高性能化 低能耗综合利用、减少化工副产物、提高原料利用率和原子经济性; 以清洁生产与循环经 济,节能减排与减污降碳为核心,研发废气污染治理、 电化学水处理技术、固体资源循环
利用技术、微生物治理技术,实现污水的深度处理与循环利用, 以及三废中有价资源的回 收利用。
(五)化工过程强化与节能
主要研究包括: 围绕石油化工、采油炼油、精细化工、高分子材料等领域所需高性能 化学品,开展可控制备、工艺开发和工程化等化工过程进行强化与节能研究。通过分子设 计与精准合成、改进工艺、过程耦合、消除放大效应、节能降耗、能量优化、实现化学品 的工程技术的多装置、多行业应用;开展在化工产品合成、生产工艺过程、在线分析与动 态反馈的强化机制机理研究及成套技术方案,实现添加化学品独立、快速调整装置操作状 态,提升产物质量,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生产风险,延长装置运行周期。
四、培养方式
(一)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二)课程学习须按照培养方案严格执行,其中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一般在入学 后 2 学期内在校内集中学习;校企联合课程、案例课程以及职业素养课程和实践环节可在 入学后 2-4 学期内在学院、工程中心、校外联合培养基地或企业开展完成。
(三)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应在学生掌握一定实践经验基础上,培养其对工程实际问题 解决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研究能力,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 景。学位论文研究工作一般应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时间不少于 1 年。
(四)采用校内外双导师制,校内导师是培养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主要负责制订研 究生培养计划,组织开题、中期考核和学位论文答辩,指导项目研究和学位论文等工作, 同时对研究生的思想品德、学术道德有引导、示范和监督责任。校外导师应具有高级职称, 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 环节的指导工作,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制定培养方案。
(五)鼓励校企联合开展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鼓励学生到校企联合培养基 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五、学制及学分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基本学制为 3 年,最长学习年限为 4 年(含休 学)。
(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实行学分制,总学分 24-26 学分。其中必修课 12 学分, 选修课 12~ 14 学分。
六、课程设置
课程 性质 | 课程 类别 | 课程名称 | 学 分 | 学时 | 学期 | 开课单位 | 备注 |
必修课 | 公共基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2 | 36 | Ⅰ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课程 性质 | 课程 类别 | 课程名称 | 学 分 | 学时 | 学期 | 开课单位 | 备注 |
| 础课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 | 18 | Ⅰ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基础英语(硕士) | 2 | 36 | Ⅰ | 外国语学院 |
|
高级英语视听说 | 1 | 18 | Ⅰ | 外国语学院 | 选 1门 |
国际学术交流英语 | 1 | 18 | Ⅰ | 外国语学院 |
英美报刊时事选读 | 1 | 18 | Ⅰ | 外国语学院 |
学术英语写作 | 1 | 18 | Ⅱ | 外国语学院 |
|
工程伦理 | 1 | 16 | Ⅰ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专业基 础课 | 数值分析 | 2 | 32 | Ⅰ | 理学院 |
|
高等物理化学 | 2 | 32 | Ⅰ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石化学院 |
|
选修课 | 方向选 修课 | 高等化学反应工程 | 2 | 32 | Ⅰ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石化学院 |
|
化工设计与能源利用 | 2 | 32 | Ⅱ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石化学院 |
|
高分子加工工艺 | 2 | 32 | Ⅱ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石化学院 |
|
高等有机化工工艺学 | 2 | 32 | Ⅱ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石化学院 |
|
传递过程原理 | 2 | 32 | Ⅱ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石化学院 |
|
化学工程实践问题案例分析 | 2 | 32 | Ⅱ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石化学院 |
|
高等有机化学 | 2 | 32 | Ⅱ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石化学院 |
|
材料表面改性及功能化 | 2 | 32 | Ⅱ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石化学院 |
|
高等化工热力学 | 2 | 32 | Ⅱ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石化学院 |
|
新能源材料与技术 | 2 | 32 | Ⅱ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石化学院 |
|
工业催化原理与技术 | 2 | 32 | Ⅱ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石化学院 |
|
电化学在材料化工中的应用 | 2 | 32 | Ⅱ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石化学院 |
|
化学工程技术前沿 | 2 | 32 | Ⅱ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石化学院 |
|
绿色化学与环境工艺 | 2 | 32 | II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石化学院 |
|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 | 2 | 32 | Ⅱ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石化学院 |
|
节能环保与减污降碳 | 2 | 32 | Ⅱ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石化学院 |
|
精细化学品合成与工艺 | 2 | 32 | Ⅱ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石化学院 |
|
先进化工计算方法及应用 | 2 | 32 | Ⅱ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石化学院 |
|
先进化工分离技术 | 2 | 32 | Ⅱ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石化学院 |
|
化工过程环保与安全控制 | 1 | 16 | Ⅱ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石化学院 |
|
公共选 | 详见公共选修课表 |
|
|
|
| 选 1门 |
课程 性质 | 课程 类别 | 课程名称 | 学 分 | 学时 | 学期 | 开课单位 | 备注 |
| 修课 |
|
|
|
|
|
|
补本科 课 | 化工原理 | 0 | 32 | Ⅰ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石化学院 |
|
有机化学 | 0 | 32 | Ⅰ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石化学院 |
|
必修环节 | 专业实践 | 6 |
|
| 校企联合 |
|
学术交流 | 2 |
|
|
|
|
说明:
(一)专业实践,本领域硕士生完成课程学习后,要结合本人培养方向和学位论文选 题,依托校企联合培养基地或导师所承担企业工程科研项目,选择适当课题,开展为期 12 个月的专业实践,其中具有 2 年以上企业经验的学生,实践环节不少于 6 个月。专业实践 主要包括在岗参加企业技术攻关、技术改造、故障诊断分析、产品研发、工程综合项目管 理等。专业实践结束后,提交一份由校企联合指导教师审定的专业实践报告,并参加实践 报告答辩,通过者获得 6 学分。
(二)学术交流,参加校内外来自企业或相关领域的专家的系列讲座、学术或工程交 流不少于 6 次,留存记录予以考核,获得 2 学分。
七、在校学习期间研究成果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学位论文答辩前需取得与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相关的科研成果, 至少需要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方可申请答辩:
(一) 作为主要参与者在相关正式出版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一篇反映学位论文主要内容 的期刊论文、国内外重要国际会议论文。
(二) 参加生产实践的阶段性成果。包括实践报告、与学位论文相关的产品设计说明、 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案提纲等之一。
(三)获得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软件著作权或开发方案。
(四) 申请一项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专利。
八、学位论文及授予学位基本要求
(一)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研究生独立完成。关于学 位论文开题、撰写、答辩以及授位标准等具体要求按照学校相关规定执行。
(二)授予学位基本要求
硕士研究生须完成计划课程学习,取得规定的学分,实践环节考核合格;达到在校学 习期间研究成果要求和学位论文基本要求;通过本人提出答辩申请、资格审查、预答辩、 学位论文评阅、正式答辩前材料审查等环节后,才可进行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经由答辩委 员会全体委员就是否通过论文答辩并建议授予硕士学位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