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丹东城市简介
独特区位:丹东市地处辽宁省东南部,黄海之滨,与朝鲜新义州市隔鸭绿江相望,沿海、沿边、沿江,是祖国边境线上的璀璨明珠。全市辖三县(市)三区和一个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陆域面积1.52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500平方公里,总人口239万,市区面积941平方公里,人口78万。丹东位于东北亚经济圈和环渤海、环黄海经济圈的交汇处,是国家战略中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北端起点,也是东北东部12座城市的核心城市和连接朝鲜半岛的重要窗口。
历史底蕴:这里自古就是东北的商贸重镇和军事要塞,拥有距今1.8万年的前阳人原始村落遗址、大孤山古庙建筑群、中国明长城东端起点的虎山长城、中日甲午海战古战场、解放战争等众多历史遗迹。50年代初,丹东作为抗美援朝的前沿阵地,作出巨大牺牲与贡献,赢得“英雄城市”的美誉。
交通枢纽:丹东已构建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是规划中东京—首尔—北京—欧洲陆路国际大通道的关键交通节点。铁路方面,东北东部铁路、丹东至平壤国际铁路与沈丹线铁路在此交汇并入全国铁路网,沈丹客运专线和丹大快速铁路推动了辽宁“沈、大、丹”黄金三角的发展。公路上,沈丹、丹大、丹海、丹通四条高速公路与全国高速网相连,201国道穿境而过连接普通公路网。
生态宜居:丹东依山、临江、面海,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9℃ 。年平均降水量800 - 1200毫米,淡水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67%,有“东北苏杭,北方江南”的美誉,是一座天然氧吧,适宜生活居住。
资源丰富:农业特色鲜明,建立了十六大特色农产品基地,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矿产种类多、分布广、储量丰富,拥有63种矿产资源,硼矿、红柱石矿产储量全国第一,黄金产量居辽宁省首位,丹东绿大理石闻名国内外,宽甸发现600吨玉石王。
旅游胜地:旅游资源丰富,江、河、湖、海、山、泉、林、岛等自然景观与特色多民族文化交融遗迹等人文景观遍布,总面积达1500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面积10%。红色游、温泉游等特色旅游独树一帜,现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三处,国家A级景区23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三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处,国家级森林公园一处、国家湿地保护区一处,河口美景因蒋大为的《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而闻名。
工业重镇:工业历史悠久,造纸、纺织等产业影响力大,黄海、康齿灵等品牌享誉全国,曾是全国轻工业明星城市。如今已形成门类齐全、基础雄厚的产业结构,汽车及零部件、仪器仪表、防护纺织制品、满药及健康产业集群被列入省级产业集群,电力资源丰富,水电、风电、火电发电量居辽宁前列。
开放前沿:是以工业、商贸、物流、旅游为主的港口城市,拥有9个口岸,其中一类口岸5个,二类口岸4个 。1988年成为沿海开放城市,2009年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2013年成为全国首批出境加工试验地区,2015年获批全省首个边民互市贸易区,是我国对朝贸易最大口岸,中朝进口贸易总量的70%过境丹东口岸。
二、丹东产业简介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丹东是“黄海”客车的诞生地,中国第一台东方红拖拉机在五一八厂下线。如今,该产业已成为工业经济中规模最大的产业,曙光车桥的轻型车桥连续20年全国排名第一,汽车音响、半轴等产品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和竞争力。
仪器仪表产业:是辽宁省重要的仪器仪表生产地,生产出我国第一台工业X射线探伤机、第一台X射线衍射仪。目前产业已形成优势,市场份额占全国80%以上,拥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和两个院士专家工作站。
增压器产业:起步于凤城市,历史悠久、基础良好,生产出全国最早的一台涡轮增压器。近年来发展迅速,成为国内重要的增压器生产基地之一,被列为省级重点产业集群、“增压器出口基地”和“中国内燃机工业增压器产业基地”,产品出口至40多个国家和地区。
满族医药及健康产业:由满药成药、道地药材及饮片、满族保健食品和中药制药机械四部分组成。石柱参被誉为“园参之冠”,被列为国家第一批“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该产业集群是省级重点产业集群,丹东被冠名为“中国满药之都”。
纺织服装及防护制品产业:作为传统优势产业,形成了完整产业链条及产业分工体系,上下游企业协作紧密,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增强。拥有“辽宁省防护纺织制品名城”和“中国运动户外服装名城”区域品牌称号,还具备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提供的产品创新研发技术支撑。
食品深加工产业: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种类齐全、特色鲜明、质量优良,建立了十六大特色农产品基地,草莓、黄蚬子、梭子蟹等为主要地理标识农副产品。丹东港是东北地区重要出海口之一,众多农产品及水产品深加工企业主要面向国际市场,产品用于出口。
休闲旅游产业:自然景观齐全且各具特色,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随着全民旅游时代到来,丹东全力打造五大精品旅游集群,推动旅游从“景点旅游”迈向“全域旅游”。
现代服务业:初步形成了以港口物流为龙头,铁路、公路、航空、跨境物流配套齐全的现代物流产业体系。电商产业依托网络基础设施和丰富物产从城区向乡镇扩张,旅游和养老产业发展迅速。
三、鼓励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
企业吸纳社保补贴:县域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根据吸纳人数给予最长1年的企业缴费部分社会保险补贴,助力企业降低用人成本,吸引高校毕业生就业。
灵活就业补贴:离校1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后缴纳社会保险,按规定给予最长不超过2年、补贴标准为其实际缴费额60%的社会保险补贴,缓解灵活就业毕业生社保缴费压力。
就业见习补贴:补贴涵盖见习人员基本生活费(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80%)、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费(300 - 500元/人)以及指导管理费用(100元/人月)。根据见习期满留用率不同,补贴方式有别,留用率50%以下(含50%)的见习单位,财政承担2/3基本生活费(以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为补贴上限),其余及指导管理费用由见习单位承担,保险费全额补贴;留用率超过50%的见习单位,基本生活费(以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为补贴上限)、保险费及指导管理费用全额补贴。
求职创业补贴:符合条件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可获一次性1000元求职创业补贴,帮助毕业生减轻求职过程中的经济负担。
就业岗位援助:对城镇有就业意愿的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开展就业帮扶,通过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确保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
四、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政策
创业担保贷款:在我市以个体、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创业(含网络创业),且已办理《就业创业证》(原《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城乡劳动者(不受户籍限制),以及当年吸纳就业人数达到原有职工总数15%以上(含15%)的小微企业(国家限制行业除外),均可享受创业担保贷款。大学生在高新技术领域自主创业,贷款最高额度20万元,并给予最长3年全额贴息;吸纳就业人数达到企业职工总数15%以上(含15%),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大学生创办小微企业,可申请最高30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按同期基准利率50%给予不超过2年贴息 。除特定贷款外,申请人及其配偶无其他贷款记录即可申请。还款积极、项目好的借款个人和小微企业,可继续申请贴息,但累计不超过3次。
税费扣减: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事个体经营并符合规定,2019年末前按每户每年96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当年实际应缴纳的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和个人所得税,减轻创业初期税务负担。
创业场地补贴:租赁场地首次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给予最长2年每年3000元创业场地补贴;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给予最长2年每年5000元创业场地补贴,降低创业场地成本。
创业用地政策:符合相关规划和政策前提下,高校毕业生可使用闲置土地等资源发展新业态,可通过多种方式与农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使用农村集体土地从事相关生产和建设。创建符合条件的农林牧渔业产品初加工为主工业项目,土地出让底价可按工业用地最低出让价标准70%执行,或与村集体合作采取股份制实现资源共享。
五、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保障政策
居住保障:各县(市)为当地无住房、与用人单位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或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人才公寓、政府公共租赁住房或短期免费周转房,有条件的给予租房补贴、安家补贴、购房款减免、购房公积金或购房贷款等优惠。到农村基层急需紧缺专业(行业)就业,签订3年以上劳动合同或聘用合同的高校毕业生,给予一次性专项安家费3000元。
职业培训: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合格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享受职业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参加创业引导、指导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分别给予500元/人、2000元/人补贴,提升毕业生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
落户保障:在县域就业创业的高校毕业生纳入城镇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范围,符合落户条件的可在就业创业地所属市城镇落户。连续在县域工作5年以上,其义务教育阶段子女可在工作县(市)范围内选择学校就学一次。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就业可自愿迁移户口,特殊教育院校职业教育类毕业生参照高校毕业生享受相关就业补贴政策。
其他保障:高校毕业生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考录(招聘)到机关事业单位或其他用人单位工作,及时转移社会保险关系,缴费年限合并计算。到县属乡镇、村工作满相应年限,按规定享受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政策。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急需紧缺重点学科(专业),可到高等学校公开招聘高校应届毕业生。
评定职称:简化县域创新创业高校毕业生职称评定程序,淡化论文奖项要求,本科毕业3年可评定中级职称、毕业6年可评定副高级职称;大专毕业5年可评定中级职称、毕业8年可评定副高级职称。出站后留在县域工作的博士后直接认定副高级职称资格。
六、开展“双创”高校毕业生选拔政策
“双创”选拔:每年开展“丹东市高校毕业生县域创新创业人才评选”“丹东市高校毕业生县域创新科技人才评选”等双创活动,分别选拔不同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及在县域科技领域有突出贡献的创新科技人才。开展“丹东市创新创业大赛”“丹东市技能大赛”“丹东市高校毕业生县域就业标兵”“丹东市高校毕业生县域创业带头人”等评选活动,树立就业创业领军人物,召开奖励大会颁发荣誉证书,并择优向省推荐。
人才培养载体建设:在东港市、凤城市、宽甸满族自治县设(建)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院士工作站、博士科研基地,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给予每人6万元经费资助。在县(市)企业建立省级技能大师工作站,给予10万元经费资助。支持各县(市)做强技工学校、职业院校,培养县域发展急需紧缺农业农村实用人才,并择优给予经费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