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组建研究所

2023-07-04

为切实推进国家“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科技工作的安排部署,加快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推动我院“十四五”规划目标的实现,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凝练学术方向,形成学术创新团队,提升科研核心竞争力,加快标志性成果孕育和产出,学院决定组建研究所,为学院学科发展、学术资源分配、考核工作奠定基础。

经学院分学术委员会和党政联席会议讨论通过,决定成立智能环保技术研究所等10个研究所。

 序号

 所长

    研究所名称

      成员

                 建设目标

             (3年,按年度填写)

     备注

  1

 田雪咏

  智能环保技术研究所

马永光、刘诗月、罗园庆、于红霞

1.标志性成果:(1)申请省级创新平台;(2)获批省部级以上科技重大专项一项,获批面上和青基各一项;(3)发表高水平论文30篇,申请发明专利10项;(4)学科团队主办(承办)高水平国内或国际学术会议。

2.学科建设:形成有特色、有优势的学术研究方向,支撑学科申报相关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

3.人才培养:培养具有跨学科学术素养、学科交叉融合能力、多领域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每年培养10名硕士研究生,两年内开始培养博士研究生;引育省级人才2人。

4.科技服务:每年实现成果转化项目50万以上。

于红霞:人工智能学院

  2

  史发年

  能源存储与转化研究所

张宇航、王鹏飞、赵丽娜、刘利、张东东

1.标志性成果:发表Nature、 Science子刊论文1篇。

2.学科建设:ESI 1%高被引9-12篇;影响因子10以上研究论文不少于3篇;举办具有学科知名度的高水平国际国内学术会议3次。

3.人才培养:辽宁省优秀硕士论文2-3项;获得国家或辽宁省纵向项目3项左右;

4.科技服务:服务于全国企业,争取获得多项横向项目,横向进款不少于100万元;争取开发1批具有产业化价值的能源材料。

张东东:材料学院

  3

  吕丹

  能源化工助剂研究所

刘公召(副所长),张林楠(副所长),张进,赵培余,张啸,李斐

1.标志性成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学科建设:支撑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学科建设

3.人才培养:每年培养研究生3-5名

4.科技服务:服务于辽宁并且辐射全国石油化工产业

李斐工作单位:

沧州信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4

  关银燕

 环境与新能源材料研究所

王晓磊(副所长)、姜伟、吴禹翰、杨甜甜、张琨

邀请国家级人才讲座1-2人次;

联合校外资源申请国家级项目1-2项;

承办高水平国际会议1次;

发表高水平论文10篇,申请发明专利2-3项

培养研究生3-5人/年


  5

  李三喜

  材料绿色制造与循环利用研究所

王松(秘书),米欣,张爱玲,李艳平,唐洪波,樊东蕾

1.标志性成果:发表论文10-20篇,申请省市及以上项目2-5项。

2.学科建设:参与建设能源化学新专业,提高专业知名度

3.人才培养:培养青年科研人员1-2名,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10-20名。

4.科技服务:完成企业协作项目2-5项,对外测试2-3大类。


  6

  徐舸

  新兴精细化学品研究所

张艳,孙雅茹,孙硕,田波

2023年度

1.标志性成果:申报辽宁省科技奖励三等奖1项

2.学科建设:联合中国化工管理协会承办精细化学品学术会议

3.人才培养:毕业博士1人,硕士9人

4.科技服务:完成省内科技成果转化20-50万

2024年度

1.标志性成果:NS子刊论文1篇

2.学科建设:筹备承办第七届光催化材料学术研讨会

3.人才培养:毕业博士1人,硕士6-10人,获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篇

4.科技服务:完成省内科技成果转化30-80万

2025年度

1.标志性成果:申报省部级科技奖励二等奖1项

2.学科建设:申报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3.人才培养:毕业博士1-2人,硕士6-10人,获省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1-2篇

4.科技服务:完成省内科技成果转化100-300万


  7

  高宇

  碳中和减污节能研究所

侯强、任自艳、沈欣军、仝永娟、迟松江

1.标志性成果:论文3篇/年,科研课题1项/年。

2.学科建设:开展大气(土壤、水)污染处理协同减排,碳中和实施技术与路径,节能技术与材料制备。

3.人才培养:培养研究生10人/年,博士生1人/年;

4.科技服务:推进科研项目产学研结合1项/年;


  8

  高维春

碳减排技术评估与碳管理研究所

吴阳、张宇、尹美兰、艾明珠、侯强、刘宝哲

2023-2025年度

1.标志性成果:申报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或申请碳减排技术相关省级平台或国家/省部级项目1-2项;

2.学科建设:支撑碳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等学科建设,促进学科建设融合产业发展;

3.人才培养:邀请国家级人才/产业高端人才进行双碳领域讲座,培养具有跨学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人才,每年培养3-5名硕士研究生,支撑相关领域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

4.科技服务:凝练研究所科技服务方向,打造省内知名双碳领域服务研究所,完成相关领域科技服务进款50-80万元。

侯强:管理学院

  9

  梁吉艳

工业污染治理及资源化技术研究所

耿聰、于杰、唐俊杰、孟静、刘惠阳

1.标志性成果: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以上1项;入选省级以上技术名录项目2项以上;高水平论文15篇,封面论文1篇以上;。

2.学科建设:形成基于工业污染物资源化的特色学科方向,相关内容的编著、专著2本以上;开设相关研究生课程1门;获得国家级基础研究类项目1项以上,省级纵向项目2项以上。

3.人才培养:培养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30名,辽宁省优秀硕士论文1-2项;培养省级青年人才2人以上;

4.科技服务:服务企业30家,技术服务合同额度300万元以上。


  10

  鲍佳

新污染物环境风险与控制研究所

王新、崔丽、刘洋、王惠丰

1.标志性成果:第1年高水平论文6-8篇、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2项、横向进款30-50万、申请发明专利1-2项;第2年高水平论文8-10篇、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2项、横向进款30-50万、申请发明专利1-2项;第3年高水平论文10-12篇、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2项、横向进款30-50万、获批发明专利2-3项、省级科技奖1项

2.学科建设:第1年建设新污染物环境风险与控制学科方向与团队;第2年建设新污染物治理技术研发平台;第3年建设新污染物治理技术成果转化中试平台

3.人才培养:第1年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2-15人;第2年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5-18人、国家级/省级人才1人;第3年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5-18人、国家级/省级人才1人

4.科技服务:第1年面向社会提供新污染物分析检测咨询服务;第2年面向社会提供新污染治理技术咨询服务;第3年面向社会提供水体与土壤新污染物治理与修复服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