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会实践纪实|“暖夕阳护新芽”实践团:以青春之力,绘就绿色希望与红色传承

2025-09-10

7月31日,沈阳工业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暖夕阳护新芽”社会实践团队,携手沈阳市铁西区翟家街道宁民社区,开展手工环保教育与退伍军人走访系列活动。团队以实践为桥梁,将环保理念植入童心,让红色精神浸润青春,在社区这片基层土壤上,书写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一:变“废”为宝:一堂扎根日常的绿色启蒙课

实践团队带着提前收集的、社区居民一周攒下的外卖袋走进活动室,拉开了“外卖袋变抽纸盒”环保课堂的序幕。这些曾沾着油渍、边角磨损的外卖袋,此前在垃圾桶里毫不起眼,此刻却成了孩子们眼中待开发的“创意素材”。

团队成员用直观的数据,将抽象的环保概念转化为孩子能理解的日常场景。当孩子们掰着手指计算“200年有多少个生日”时,“减少浪费”不再是遥远的口号,而是与他们拆外卖、扔垃圾的生活紧密相连的责任。

动手环节里,孩子们分组协作,有人仔细擦拭油污,有人精准裁剪袋身,为抽纸口的位置争论不休。一名男孩捧着漏底的作品找团队成员求助,发现是黏合不牢导致后,他轻声感慨:“原来做个抽纸盒这么难,妈妈平时叠衣服肯定更辛苦。”在实践中体会“创造不易”,在协作中懂得“珍惜可贵”,环保教育的种子悄然在孩子们心中扎根。

此次环保实践,以“废旧外卖袋再利用”为载体,将数据科普与动手实践相结合,成功让绿色理念走进童心。孩子们主动提出“以后少用塑料袋”的想法,印证了活动已将“珍惜资源、守护地球”的责任意识,转化为新一代的行动自觉。


二:寻访老兵:一场跨越代际的红色精神对话

当天下午,实践团队与社区志愿者一同走进77岁退役军人家中,老人颤巍巍地拿出珍藏多年的军功章,向围坐的青年学子讲述起那段枪林弹雨的岁月,以及和平年代里坚守奉献的日常。

活动中,志愿者不仅为退役军人送上精心准备的文创礼品,更用文字、视频记录下老人的军旅故事与家风感悟。“退役不褪色,铁血铸军魂”,老兵虽离开军营,却始终保持着“心中有火、眼中有光”的军人本色,他们的经历与坚守,便是一本本鲜活的“红色教科书”。

此次走访,为青年学子搭建了与基层老兵面对面交流的平台。通过倾听真实的军旅故事、感悟优良的家风传承,学子们不仅深化了对“红色基因”的理解,更在与老兵的代际对话中,读懂了“奉献”与“担当”的重量。这堂“行走的思政课”,让红色精神不再停留在课本上,而是成为激励青年树立理想、勇担使命的精神动力。


三:小青春实践行:书写新时代青年的责任答卷

从“外卖袋变废为宝”的环保课堂,到“寻访老兵学精神”的红色之旅,沈阳工业大学环化学院“暖夕阳护新芽”团队的暑期社会实践,以“绿色”与“红色”为笔,在基层实践中书写了青春担当。

团队成员用专业知识科普环保理念,用真诚态度倾听红色故事,既展现了环化学子“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专业素养,更彰显了新时代青年“传承精神、守护未来”的责任意识。此次实践不仅为社区儿童播下绿色希望的种子,为退役老兵送去关怀与敬意,更让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实现了“实践育人”与“精神传承”的双重目标。

未来,环化学院将继续以“三下乡”社会实践为载体,引导更多青年学子走进基层、扎根一线,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用青春力量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用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书写更多精彩的青春答卷。


上一条:喜报丨我院多名教师在沈阳工业大学第41个教师节大会受到表彰 下一条: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实验中心举行实验室安全管理学生自治委员会换届大会

关闭